精品意识与中国博物馆事业的发展



在一个信息化的时代,公众接受信息的渠道是多种多样的,但是博物馆的陈列和展示是一种独特的方式,它凝聚着我们保护文化遗产的更终目的,是我们将知识传达 给公众的主要的手段,同时它也是其他信息传播无法替代的一种方式,在展示的现场,公众通过与自身生存的文化与环境物证的直接面对,品味历史与人类过去创造 力的深刻意义,陶冶情操并架设今天走向未来的桥梁。

中国的博物馆作为近世西学东渐从西方引进的新生事物,如果以1905年中国人晚清状元张謇自己创建的南通博物苑(象考古学一样,外国人在中国创办博物馆比此要略早一些)为始,已经历了近百年的发展历程,并在上个世纪30年代掀起了一次发展的高潮。新中国成立后的50年代是中国博物馆建设的个高潮,更个五年计划结束时,全国的博物馆已达72个,除了西藏、青海以外,各省都建立了自己的博物馆。改革开放以后,新中国的博物馆事业迎来了第三个蓬勃发展的大好时期。1977年时,全国共有博物馆300余个,1987年,即达827个,现在据不完全统计,共有各级各类博物馆2000余个,增长的速度极其惊人,发展更快的80年代末期,平均每两、三天就有一个新的博物馆诞生。博物馆的类型、藏品、内涵、功能也得到的拓展和完善,除了原来较为发达的历史类、革命史类博物馆、纪念馆以外,艺术、科技、民族、民俗、自然、地矿及各种行业性的博物馆都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出了公立的博物馆以外,民办、企业办和私人办的博物馆也从无到有并形成了一定的规模,还出现了不少遗址类和景观型的博物馆,进行了建设生态博物馆的尝试。近年来,随着国力的增强,人们对精神文化需求的不断增长,博物馆建设更有了质的的飞跃,一批新建或重建的大馆比如上海博物馆、河南博物院等正在赶上和接近国际博物馆的先进水平。



博物馆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镇,它奉献给社会更主要的精神文化产品就是陈列展览。“人类及人类的环境物证”为博物馆的存身之本,收藏、保管、研究为手段,传播与展出是目的。博物馆的陈列展览不仅是它沟通观众、服务社会的手段,也是其收藏、保管和研究与服务水平的集中体现。各博物馆不断根据自身条件和社会需求推出各类展览,积极宣传普及历史科学艺术和文化知识,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近年来,全国博物馆2000余座博物馆平均每年举办的展览多达8000个左右,接待观众1亿6千余万人次以上。

一个具体的展览是否体现了时代和观众的需求,体现了举办该展览的博物馆在藏品征集、保管、研究、陈列设计、制作和服务等方面的真正水平,当然可以见仁见智,但是如何办好展览,如何通过展览将博物馆自身的工作和它对社会和公众的服务及时代的要求很好地结合起来,这中间的确有许多问题需要我博物馆工作者不断思考和探索,需要不断地学习江泽民总书记代表先进文化思想和实践与时俱进的要求。为此,国家文物局从1997年开始举办年度全国陈列展览精品评选活动,并配套举办关于博物馆陈列展览的学术研讨、宣传推广等系列活动,并总其名曰精品工程,就是希望通过确立好的展览,推介好的展览,为博物馆办出更多更好的展览、向公众和社会提供更好的服务,更好地履行博物馆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的职责起到示范和推动作用。

 



tag:
商标注册排查
驳回风险评估
商标查询
欢迎拨打先知对咨询电话:
010-56018888

您也可以咨询我们的在线客服
在线咨询 QQ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