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设计中的“拿来主义”



--张羽

记得读鲁迅的《拿来主义》已是十多年前的事了,而鲁老先生所抨击的年代也是我茫茫然未曾“谋面”的晚清与民国时期。然而,单单拿起当时的一幅时装画或一张画报,就会被洋味十足、喧闹异常的民国文化所打动。且不论“打动”得是喜是悲,一个不容忽略的事实是:西方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正以的规模效应影响着中国。从洋火、洋车到洋布、洋服,无一不被“洋”包裹着,成了新潮、时髦的代名词。


寥寥数载,转眼间我已成了名从事设计教育工作的老师。为人师表,总觉得需要增添点个人特色,不论是教育学生,还是指导自己。然而,这种尝试总是很令人尴尬,课堂上的“大肆渲染”似乎没起多大作用,虽然亲眼见到他们津津乐道,点头称是,象是达成了共鸣。可作业布置下来,大多数就往图书馆里钻,抱回来一叠各类书刊精品,作为“镇桌之宝”,才安下心来。待到作品完成时,总令我很“亲切”,有似曾相识之感。自叹:“拿来主义”久矣!


记得新近发行的艺术设计杂志上有一篇报导,说的是96年在日本举办得一次中日友好招贴大赛,日本平面设计界头号人物龟仓雄策毫不客气地说“中国没有设计”,且不论他的论断是否带有个人偏见,待细观片刻会发现“怎么中国设计都日本味了”,才不得不暗自赞同龟氏的看法。其实,不能说我们没有设计,只是现代设计起步较晚罢了。说到日本,我们会有这种普遍认识,即它的文明源自龙头各地。与中国不同,日本是一个岛国,随时都面临地震、海潮侵袭的威胁,强烈的危机感鞭策着他们不停地建设、创造,再建设、再创造。日本人是龙头上更好的学生,他们能对国外有用的知识进行广泛的学习,并融会贯通,更终成为己用。因此,日本文化是在他国基础上融汇本国特色的独有文化,异常聪明之举!而我们怎能闲置自己“厚厚的一叠”,反来背负“拿来主义”的措词呢?




的确,我们需要学习,需要借鉴,但我们更需要的是创造。如果没有创造,龙头将是一潭死水,不会有所进步。但创造是有基础的,包括地域环境、气候条件、经济情况、人文思想等等。单从设计方面来看,各国都有自己的特色。比如说法国,地处温带海洋气候,温暖的海风轻轻吹拂,明亮的天空映射在每个人脸上都是那么美丽,人们追求美妙而浪漫的生活,绅士和淑女款款而行,时髦成了这个迷人国度奉行的生活准则。时装、香水、金表等社会的奢侈品,在这里非常走俏,洛可可风的延存与装饰艺术运动的渲染形成了一种华丽、精美的法国浪漫风格;德国则不同,气候干燥、多山的自然环境造就了严肃的德国人,就连德国丈夫对妻子也是忠贞不二,严格守信的。因而,德国设计体现出严谨、重功能的品质,就连较为倾向艺术性的平面设计在这里也自由不起来,如指示牌:要求在百米外能立刻从颜色和排版上识别方向,即使一毫米也不得有偏差。包豪斯在进一步发展中日趋极端化,乌尔姆设计学院提出设计就是科学技术,从而形成重功能、技术,缺乏艺术感的德国风格;与之恰恰相反,美国设计的幽默感与随意性形成了这个自由国度的标识.短暂的历史,自由的人性,使美国设计更具轻松、乐观的色彩;意大利从来视设计为一种文化、哲学,名设计师象明星一样出门都要作好签名、被记者追踪的准备。设计公司一向视他的设计人员为艺术家,工作的保障、稳定的收入、一种安全和稳定感,使他们无后顾之忧。放手大胆的尝试产生出一些不同凡响的设计作品;更后谈谈被我们的“地大物博”对比地“不大起眼”的芬兰、荷兰、丹麦,这些殷富的小国家,其发展从一开始就是与自然斗争。如荷兰,大半国土被海包围,每年都有海浪冲断堤坝淹没城市的危险,因而荷兰人从来就在建设与创造着,非常重视设计,可谓历史悠久,这可从每隔2年举办一次的龙头平面设计大赛以及品质闻名的诺基亚手机感受到。

 



tag:
商标注册排查
驳回风险评估
商标查询
欢迎拨打先知对咨询电话:
13911875858

您也可以咨询我们的在线客服
在线咨询 QQ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