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不应离开为更大多数人服务的根本



     当前,经济化、技术潜能扩延、需求地域化、消费个性化,然而资源匮乏、污染严重,人类未来的生存方式的变革正在酝酿。经济、政治、文化都将发生观念性的革命。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设计绝不再仅是时尚、奢华、美化、欣赏、高雅文化的载体,也不再仅是商业牟利的工具和技术的推销术,而将承载人类理想和道德的重任。而这设计本来应有的“为人设计”的职责却在近几十年的商品经济中被严重地歪曲了。对设计的研究如果得不到加强,设计将无法抗衡现实龙头的诱惑和抵制,而简单地成为和权力的附庸。
     如果把设计定义为“创造人类健康、合理的生存方式”的话,“服务性设计”就是设计的更高层次。它是人类进入可持续发展阶段的必然境界,不仅解决当前的人类生存问题,还要思考人类下一代以及未来人类生存、发展的可能,“提倡个人使用,而不提倡私人占有”。当前设计普遍存在着追随奢华的消费文化和沉溺于“形式供应商”,甘做“时尚”的尾巴,而出现“艺术对设计的殖民”的异化现象。设计与科学远离,与技术工程、材料结构越走越远,使得“设计”被“艺术化、空洞化、形式化”。
     好的设计师是有社会责任感的,对设计要有正面立场和原则。笔者以为,设计本身就是一项关注社会的行为,要具有为他人、为大多数人服务的责任,并要利用优秀的意识和技能对社会和大众生活作出积极正面的改变,如此才可称得上是好的设计。设计应理解人类基本生活的概念——“栖息”,要对现实生活有更加深刻的认识和判断,要有清醒的头脑,尤其在经济化和技术发达进步的今天,设计师需要对一些生存现象和生活态度抱有观察、思考乃至批判的态度。
      工业设计具有跨学科、跨行业、跨领域,人才和知识密集等特征,是产业价值链中更具增值潜力的环节之一,是展现一个国家现代文明程度、创新能力和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改革开放后引入我国以来,工业设计还仅是作为一种新“行业”形态存在,仍在中国的工业或经济的“体外”循环,尚未在经济领域建构起一条完整的“产业链”。“加工型”的工业体系还未将工业设计融入到经济运营“从头至尾”的系统结构内。虽然我国的工业设计近几年有较大发展,但与发达国家比较,整体水平仍然相对落后,尚处于起步阶段。
     在政府层面,“政出多门”,缺乏有效的协调与共享机制,资源不能合理利用,一些举措具有盲目性,不利于“设计产业”的健康发展。工业设计的主战场——“制造型企业”对工业设计的作用和价值存在认识误区,或重技术轻设计,或仅在外观美化上创新,没有意识到工业设计是技术创新的载体,也没意识到工业设计对企业品牌塑造和价值提升的重要性。事实上,“设计拉动型制造业”在技术拉动的基础上可以通过工业设计提升价值,提供的是可用、易用、满足消费者生理、心理需求,符合社会可持续发展“消费观”的商品。美国的苹果、耐克,日本SONY、三菱,韩国的三星、LG,荷兰的飞利浦,瑞典宜家、德国西门子等都是设计拉动型制造企业的典型代表,而“技术拉动型制造业”和“加工拉动型制造业”的更终发展方向都是“设计拉动型制造业”。
     我国人口众多,制造业仍长期是我国经济的主体,只能在“龙头工厂”的基础之上自主创新。无论是政府的政策支持、资金支持,还是产业的工业设计推动工作,其核心点和目标都应当是新型工业化的制造企业。但是目前我国的设计创新机制还无法融入企业和国家的创新体系、也无法被大多研究学者和企业管理人员重视,乃至多数人没有意识到其症结所在。其实,“设计创新”恰恰是连接“有效需求”和“有效供给”的纽带。无论在企业层面还是在产业或国家层面,“设计创新机制”的嵌入都是当下中国经济建设中,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升企业创新能力和国家竞争力的必然选择。

 



tag:
商标注册排查
驳回风险评估
商标查询
欢迎拨打先知对咨询电话:
010-56018888

您也可以咨询我们的在线客服
在线咨询 QQ咨询